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收藏
分享到:
南汇监狱讲师团民警在教研备课
□法治报记者 徐荔
前不久的一天,上海市南汇监狱某监区,服刑人员黄某一早起来就觉得自己的舌头麻麻的,他尝试发了发声,竟然有些大舌头。过去对这种“小毛小病”不太在意的黄某这次却立刻向监狱民警报告,并被及时送到监狱总医院诊疗。诊断结果,黄某得了“腔梗”。
因为就诊及时,黄某的病情得到了控制。黄某感慨,“没想到在监狱上的课救了命。”
黄某口中的“课”正是南汇监狱讲师团带来的课程。
近年来,南汇监狱讲师团基于老病残服刑人员的实际押犯结构,以“生命、健康、自信、感恩”为主题,开展法律、心理、养生保健、传统文化等授课,让服刑人员将“把刑期当学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立,当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的时候能是一个“新”的、合格的人。而给他们上课的“讲师”不是普通老师,正是南汇监狱的民警。
“太极不能太急”
“目前我们讲师团有60人,基本都是兼职,我们上课的对象是监狱服刑人员。”南汇监狱教育改造科民警王震宇介绍。这位80后的监狱民警正是南汇监狱讲师团的一员,他的授课内容包括道德教育、红色文化等。习练过多年八卦掌的王震宇还会在养生保健实践课中,对习练太极拳的服刑人员指导一二。
监狱里居然有养生保健课?对于开设这门课的缘由,民警王震宇没有急着解释,而是讲了两个有关服刑人员的事。一个是本文开头因学习健康知识而“保命”的服刑人员黄某,另一个则是服刑人员苏某。
苏某是个急脾气的人,情绪很容易激动,服刑后不止一次因为“急”与其他服刑人员产生龃龉。监狱民警就此教育引导过苏某很多次,苏某自己也知道该改,否则以后肯定还会因此出岔子。
不久,苏某在每周三的教育日上了一堂养生保健实践课,学习杨氏太极拳二十四式习练。听讲师介绍称这套太极拳有助于强身健体的时候,苏某挺感兴趣,学起来也带了几分认真。
然而,急脾气的苏某发现,这套太极拳和那些飒飒生风的拳法不一样,完全没有攻击性,而且非常慢,一招一式间需要调节呼吸吐纳,甚至连心也要慢慢静下来。苏某有时着急,一个动作还没到位,就想做下一个动作,这让他与其他习练者相比显得格格不入,老师也告诉他,这样着急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太极不能太急”。
“一招一式都要做标准,动作没做到位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细微的失误,最终导致巨大的差错。”王震宇作指导时,要是遇到像苏某这样急于求成、动作不到位的服刑人员,就会意有所指。
慢慢地,苏某从跟着老师练到能独立习练,算是学会了太极拳。让他意外的是,太极拳学会了,自己的性子好像也慢了下来,入狱后那种挥之不去的焦躁情绪似乎随着习练太极拳慢慢消散。日常服刑生活中,苏某也总能想起老师教拳时说的那些道理,听着像拳道,实则更像为人处世的方法。
“太极拳用之于防身,能自卫御侮;用之于处事,则是非分明;用之于养生,则延年益寿。”王震宇说,上养生保健课,包括习练太极拳一方面是因为南汇监狱的押犯结构特殊,希望服刑人员能有良好的身体状况接受改造,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通过引导服刑人员对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进而感悟,对生命尊重。就如练拳,既是强身健体,也是从中学习“规则”、领悟人生。
特殊的园丁
王震宇曾经参加过西部计划志愿者支教,对比当年在大山里当老师,如今在大墙里做特殊园丁的王震宇有自己的感慨。“老师面对的学生大都是‘一张白纸’,做的是教书育人,传播知识、技能的工作,而我们面对的是有着各种社会经历、已经被染了色的人,对他们传授更多的是价值观。”王震宇觉得,作为监狱讲师,最重要的是让服刑人员认识自己的问题、认真改造,同时学会正确的处事方式,包括出监狱后该怎么做。
虽然面对的“学生”和工作重点不一样,但王震宇觉得,老师和民警一样,“都是为了他们好”。和王震宇有相似感想的还有南汇监狱七监区民警朱楠芳,“从某种角度看,监狱民警和老师的工作也非天差地别”,这个去年才入职的90后姑娘加入讲师团不久,“两份工作的大方向一致,都是授人以渔。”
法律专业毕业的民警朱楠芳凭借自己的专业特长,已为服刑人员上过包括《民法典与我们》在内的多门法律类课程。
作为刚入职一年的新警,朱楠芳初为服刑人员讲课时也难免紧张,毕竟面对的是服刑人员,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曾经所处的社会环境、阅历、文化背景都不一样,这就意味着讲师要多方面考虑。
经过监狱培训,以及向有经验的民警、讲师讨教后,朱楠芳每次备课都会问自己,服刑人员需要什么?上课的内容能不能让他们听得懂、感兴趣?怎么在一节45分钟左右的课时里展现课程精华?
朱楠芳的问题也是大多监狱讲师在备课时会考虑的,为了确保课程效果、提升讲师授课水平,南汇监狱每季度都会开展教研活动,所有讲师团成员浓缩介绍、展示准备的课程,由监狱领导、资深教育民警等对课程内容、课件及讲师授课方法等提出意见建议。经过细化、提优,得到认可后的课程才会排上日程,经统一安排由讲师有序分批为各监区服刑人员授课。
“其实每次准备课程的过程,也是我们自我学习提升的过程。”王震宇和朱楠芳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这一点。
每位讲师有自己不同的风格,朱楠芳的风格就是“讲身边的故事”。
“法律类的课程对服刑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可能由于太过专业,他们无法理解,所以在上课方式方法上要多动脑筋。”朱楠芳负责的监区关押的都是女性服刑人员,这是一个情感更为细腻的群体,共情能力也更强。抓住这个群体特点,朱楠芳在准备讲课所需的具体事例时总会找身边真实的案例。
同时,朱楠芳在管教工作中发现,服刑人员对法律知识有需求的为数不少,这给了她灵感,在备课时会将这些问题穿插。这份细心让她的课程总能吸引服刑人员的注意力。而课程带来的效果也不仅是让服刑人员收获知识,有时甚至改变了他们的服刑态度。
服刑人员阿梅就因为朱楠芳的课,拿起了笔纸写信给家人。
阿梅的经历是朱楠芳讲解民法典相关知识时活生生的例子。阿梅年纪不大,曾经长期遭受家暴,后因“反抗”丈夫酿成大祸。阿梅不是没有机会用正确方式求救,可错误的想法让她选择“以暴制暴”。入狱后的阿梅对一切都很消极,自怨自艾,觉得未来就算出去也是个“废人”,尤其不愿与家人联系。
阿梅的故事让服刑人员们唏嘘,都为故事里的“她”未能冷静选择而惋惜,更深深记住了当遭受侵害时可选择救济的途径。课堂上的阿梅也受到了触动,课后,民警特意就此与阿梅进行了谈话教育。在后续不断的教育引导下,阿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她尝试通过亲情电话、写信等方式联系家人,灰暗的心逐渐被点亮,改造态度变得积极。
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
结合国际禁毒日讲述禁毒主题课程,在疫情期间讲《“疫”路同行》主题课程……南汇监狱讲师团的课程设置“与时俱进”,今年他们还开设了红色文化主题课程。今年3月至8月,监狱讲师团在服刑人员中开展学习“听党话、省己罪、向新生”主题教育活动。
民警王震宇今年就为服刑人员上了多节红色文化主题课程,为了上好毛泽东诗词这堂课,他做了不少准备,“之前我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上过关于孝、仁爱等主题的道德类课程,从课堂和课后反馈看,服刑人员很受益,今年的红色文化其实也异曲同工。我自己也学到很多。”
王震宇发现,服刑人员或多或少都能背出几句毛泽东诗词,但不了解诗词的含义和背景,“这些诗词能让服刑人员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中语言美、韵律美,而且每首诗词都有其创作背景,讲述诗词的同时让服刑人员了解党史。”在王震宇看来,通过诗词还可领略国家领导人的博大胸襟和伟岸的人格魅力,汲取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对毛泽东诗词,服刑人员张某并不陌生,他年轻时背诵过不少。和邻居比赛谁背得多、背得好是张某年少回忆中的一部分。然而时过境迁,那个曾被优美诗句打动的少年成了迷茫焦虑的老年服刑人员。
重温年少时学过的诗词,带给张某的不仅是回忆,还有“一鼓作气”。课后,张某主动去监区流动书架上寻找有关诗词的书籍,自学起来。在学习了解诗词和创作背景的过程中,原本不愿与民警交流的张某变得主动了,在周记里也越来越多地提及自己的学习感悟,甚至自己开始尝试创作诗词。监区组织的各类征文、演讲活动中也出现了张某的身影。
那个改造态度消极的张某因为诗词变了,“回归社会以后,我想多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也想创作更多积极向上的文字作品。”张某在给家人的回信里这样写道。
和张某同龄的服刑人员施某虽无法写出原创作品,但他因诗词学习达到了“及格线”。
施某入狱后一度不愿意学习监狱相关规定,理由是“我是文盲”。对这样执拗顽固的服刑人员,主管民警并未放弃,但要改变他,还需要一些助力。讲师团就是这样一股力量。
“每个人都是变好、变善良的种子。”王震宇和讲师团成员都这样认为,对施某这样的服刑人员,讲师们采取了“培优辅差”,将施某和其他学习、改造态度积极的服刑人员分在一组,课后分组讨论时,对他有所引导。
施某是个“要面子”的人,讲师带来的诗词课程他其实都听懂了,也有所感触,只是懒得记。如今身边都是积极分子,他也被带动起来。同时,民警了解到施某的家庭情况,辅以亲情劝导,本不肯学习的施某慢慢开始学习了。从不会写字、到周记上的字进步很多,而那些他不愿意记的监狱规定也都在努力背诵中……
其实无论是养生保健的太极拳课程,还是催人奋进的红色文化讲授,亦或是发人深省的法律教学,都是南汇监狱服刑人员“正修”改造的一个组成部分。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周广洪总结说:“正修改造,以正心为本,以修身为基,将工作着眼点放在服刑人员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通过倡导‘修为、修德、修雅、修善、修睦、修心、修意、修立’理念,发挥文化改造规范、自律、熏陶、导向作用,以冀潜移默化、持之以恒地影响服刑人员,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塑人、以文育人的教育改造目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开展好“正修”改造,关键还是在人、在课。所以对南汇监狱讲师团的民警来说,每当看到有服刑人员因为讲师团的课程有所触动与改变,就是最欣慰的事。
维护监管安全,为社会输出经过改造后的合格公民。这就是南汇监狱这所“特殊学校”里特殊的园丁们肩负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