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万粒彩豆“绘”就《清明上河图》
发布日期: 2020-01-07 07:05       

 

 
   “太绝了,用五谷杂粮创作出如此复杂、宏伟的图画,真难以想象,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用几十万粒五谷杂粮,创作出这么漂亮的图画,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图像

    不久前,上海周浦监狱开放日,30余名社会各界代表在参观监狱彩豆画艺术矫治班所创作的彩豆画作品时,被一幅大幅的《清明上河图》彩豆画作品所吸引,驻足细看,不禁为作品的精美叫好。
 
    3年前,周浦监狱二监区在浦东坦直小学和彩豆画专利持有人邵龙妹的大力支持下,将彩豆画引入监狱,成为监区艺术矫治的新项目。如今,彩豆画已经成为不少服刑人员改造过程中培养兴趣的一部分,让他们的内心慢慢沉淀下来,为未来的新生夯实基础。
 
 
 
    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彩豆画起源流行于原南汇地区,是利用五谷杂粮粘贴成画。独特新颖的艺术形式,深受群众欢迎。
 
    2016年3月,周浦监狱二监区在浦东坦直小学和彩豆画专利持有人邵龙妹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将彩豆画引入监狱,成为监区艺术矫治的新项目。
 
    2016年12月,为使彩豆画学习在规模上、创作水平上、规范管理上,更上一个台阶,在监狱领导的支持下,彩豆画艺术矫治项目正式命名为:彩豆画艺术矫治班。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矫治班的服刑人员“绘就”了许多优秀的彩豆画。为了攀登更高的艺术高峰,监区将目光看向了《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可以说是一座难以逾越、让人仰望的秀丽山峰,是中国绘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杰出的明珠。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梁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景,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华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作品的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变化巧妙。
 
    12名具有彩豆画基础的服刑人员在拿到《清明上河图》的印刷稿时,不禁为此图所吸引:众多神态不一的人物,外形各异的船舶,翻着浪花的湍流,犹如彩虹的拱桥,默默守在岸边的老树,鳞次栉比的房屋,在风中轻摇的商号、酒店的幡旗……
 
    但当他们听到监狱准备用彩豆复制和还原《清明上河图》时,几乎所有人都吓了一跳,“这怎么可能呢?这是一个根本完不成的任务!”
 
    创作准备阶段的“头脑风暴”
 
    在创作组的第一次讨论会上,每个服刑人员的发言内容,无一例外谈的都是不可能完成此画的种种困难和难度,第一次讨论会几乎成了一次“否定会”。
 
    第二次讨论会,虽然要求参会人员不谈困难,只谈完成此画的可能性和建议,但在谈及如何进行创作和所说的建议、想法时,发言内容中强调存在的困难还是存在很大比例。
 
    民警、老师对每一位服刑人员的发言均进行了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将内心的想法、困惑说深、说透。
 
    第三次讨论会、第四次讨论会……民警、老师综合前几次讨论中大家所说的困难和认识上的困惑进行针对性地引导、展开讨论。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大家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改变,谈困难的少了,谈建议的多了,做好作品的信心也在不断提升。
 
    数名服刑人员对自己所承担的面块创作,在进行初步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制作手法、彩豆的品种使用等设想。
 
    据统计,在《清明上河图》准备阶段的10天时间里,创作组的服刑人员进行全体讨论会6次,小组讨论几十次。这样广泛的讨论,既统一了要认真完成此画的思想认识,又形成了如何完成此画的初步方案。
 
    最严苛标准完成“标杆之作”
 
    “要高标准、认真地完成作品的每一个细节,用彩豆的灵性再现原作的神韵,让作品成为标杆之作”,在确定《清明上河图》为创作题材时,监区领导、主管民警对这次创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达到这样的创作目标,监区对作品的每一个部分的创作标准几乎达到了严酷的程度:
 
    彩豆排列不整齐,铲除重来!彩豆大小不统一,铲除重来!彩豆间隙过大,铲除重来!
 
    人物状态不明显,铲除重来!
 
    房屋透视比例不对,铲除重来!
 
    一次次的铲除重来,让个别参与创作的服刑人员感到有些抓狂,自己数小时甚至十余小时的“杰作”,就仅仅因为粘贴彩豆时未能达到紧密相贴的要求,留下了不大的缝隙而被否定,数小时的辛苦就付诸东流。
 
    据统计,整幅作品90%以上的部分都有被铲除重来的过程,有些比较复杂的地方,铲除重来达到4次以上。这样近乎严苛的高标准要求,对参与创作的服刑人员来说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但却保证了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达到了很高的标准。
 
    《清明上河图》创作组的服刑人员,在日常改造中均有自己的主要劳役,在2个多月的创作过程中,为了完成创作任务,他们将劳役之外的休息时间彻底地“奉献”给《清明上河图》,分秒必争,潜心于作品的创作。
 
    彩豆画《清明上河图》在“大墙”内横空出世。整幅图画将汴河码头、虹桥地区的热闹、繁荣刻画得详尽淋漓。整幅作品共用黄小米、白小米、小赤豆、大麦、芝麻等五谷杂粮约50种,约耗时1200小时,共有12名服刑人员参与创作历时两个月完成。
 

图像

 
    “精神上的丰富,比物质更重要”
 
    现在彩豆画学习班共有服刑人员23名,独立完成的彩豆画作品有100余幅,在2016年监狱书画作品展上,有5幅作品获得奖项。在对艺术矫治成效问卷调查中,有21名服刑人员认为彩豆画对自己的改造有帮助,其中有11名服刑人员认为帮助很大。
 
    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许多服刑人员由于性格、经历的原因,很难静下心来埋头于彩豆画的制作。针对这种浮躁的心态,指导老师和主管民警适时地进行了个别辅导、谈心,帮助他们静下心来,仔细揣摩图画的线条构成和表现手法,并详细、由浅入深地传授构图的基本手法。随着学习过程的不断累积,创作彩豆画时所需的静心、耐心的习惯在许多服刑人员身上悄然形成。
 
    为了帮助服刑人员在更深的层面上理解彩豆画的意境,每个月都会有一场作品品鉴会,要求每个服刑人员在会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10分钟演讲,诠释作品要表达的意境,并对其他服刑人员的作品进行点评。
 
    部分服刑人员在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人生观。服刑人员陈某因非法经营罪入狱。入狱后,他感到几年的刑期造成最大的损失就是少挣了许多钱,因而整天愁眉不展,不断向人诉苦,成了别人眼中的男版“祥林嫂”。
 
    在参加学习彩豆画后,陈某逐渐对彩豆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彩豆画学习的积极分子。在一次学习交流会上,他很感慨地表示,“彩豆画帮助我改变了人生价值观。以前,想的就是如何挣钱,如何挣大钱。学习了彩豆画后,我能静下心来看一些图画,去品鉴画中的意境,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绪。现在我明白,钱是重要的,但不是精彩生活的唯一内容。精神上的丰富,比物质上的拥有更重要。”
 
    “彩豆画改变了我的火爆脾气”
 
    制作彩豆画时需要的静心、耐心,改变了一些人的性格、脾气和习惯。
 
    服刑人员刘某某因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入狱,火爆的性格、易怒的脾气,让他成为监区的“刺头”,曾因与人争吵或者劳役差错而受到处罚。
 
    参加彩豆画学习初期,刘某某很不适应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埋头于制画的过程,表现出“坐立不安”的倾向,更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
 
    在民警和指导老师的鼓励、帮助下,他坚持了下来并渐渐爱上彩豆画,坐定制画的持续时间日渐变长。几个月后,当老师肯定他的进步时,他有些恍然大悟地说:“我感到有些奇怪,现在的情绪、脾气、性格都有了变化,变得成熟了,不像从前那样急躁、坐不定了,是彩豆画改变了我的火爆的性格和冲动的脾气。”
 
    现在,刘某某在改造生活中、在与其他服刑人员的相处上,在行为自律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令其他服刑人员刮目相看。
 
    服刑人员张某平时缺少细心、耐心,曾多次由于不够专心在服刑改造中出现差错。在学习彩豆画后,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以连续数小时专心于创作。在创作《勤劳人家》这幅作品时,为了将数万粒小米、油菜籽等彩豆黏贴到位,张某连续20多天每天七八个小时专心于彩豆画的创作。
 
    在一次汇报体会时,张某写道:“虽然彩豆画的制作过程枯燥,但是这种细心、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使我更好地了解了‘工匠精神’的含义,如能长期坚持,一定会帮助我克服不够细心、缺乏耐心的坏习惯,养成脚踏实地的良好品行,会令我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