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文化改造工作评价的构建研究

2023-10-10 04:45

字体:

打印

收藏

分享到:

 


                           上海市监狱管理局课题组

 

摘   要:作为“五大改造”之一的文化改造,在新时期对罪犯改造有着战略地位。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决策。基于当前文化改造工作缺少评价体系,课题组结合上海监狱对文化改造工作的实践,重点根据评价体系要求构建了由稳定性、系统性、特色性、覆盖面和参与面五个指标,一个文化改造效果主观评价表,多元评价主体和四种评价方法组成的文化改造评价体系框架。

关键词:文化改造   监狱   罪犯    评价

 

司法部提出的以政治改造为统领,统筹推进监管改造、教育改造、文化改造、劳动改造的“五大改造”新格局,是基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对改造罪犯工作的重大战略布局。当前,各地监狱按照司法部要求,结合监狱现有的监狱文化或监区文化建设实际,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文化改造”工作。那么文化改造工作是不是如司法部所要求的那样,还是“换汤不换药”,对罪犯改造质量、监狱工作质量影响如何,迫切需要一个明确的指引和标准。鉴于能力所限,课题组对文化改造的评价体系研究更多的是构建工作评价体系的框架思路。

一、文化改造工作评价的缘起

我们认为,文化改造即运用我国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去改变罪犯的认知、态度、心理、行为规范并增强认同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对罪犯的“育心”功能上,强调的是对罪犯内在生命能量的唤醒和启发。其“新的亮点”主要表现在:在内容上聚焦新时代对公民的要求;在目标上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动上体现主动作为、主动担当;在实现上体现互动互融,尊重罪犯回归的现实需求;在技术上体现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实,文化改造,对每一个监狱工作者来说,似乎并不陌生。之所以提出这个命题,更多的是因为当前监狱开展的文化改造工作基本上处于“只管低头拉车,不管抬头看路”的状态。

(一)对文化改造内涵的理解停留于表面

实践中,绝大多数监狱对文化改造内涵理解为之前的监狱文化或监区文化,几乎没有什么突破。具体表现在:将其单纯视为一种狱内文化氛围,过于追求环境布置;将其单纯视为技艺能力传承,过于追求其中内容;将其单纯视为施行者的主动行为,过于侧重民警水平提升;将文化单纯作为罪犯矫正的一种长效性补充,忽视其直接效能等。这种误解的背后,就是思想观念的不创新,对文化改造没有权威的理论支撑和制度支撑。

(二)对文化改造工作的推进处于碎片化

碎片化就是指工作开展零散,随心所欲,很少从长期角度做系统科学的规划。现实中,一方面,监狱文化改造工作并没有很好地与其他四大改造工作“一体化”推进,各自为战的多;另一方面,文化改造工作没有结合押犯实际需求,开展的文化节也好,其他各类活动也罢,大多数是为了因时、因景的需要,看似热闹,其实质是持续性和系统性较差,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或许有不少,但最重要的是,文化改造工作没有标准,管理层和操作层更愿意从自己工作的习惯去开展。

(三)对文化改造工作的执行(参与)处于不自觉

众所周知,文化的教化显现在长期的潜移默化影响上,罪犯改造也不例外。现实中,监狱虽然清楚文化对改造罪犯的作用,但因各种原因实质上并不很重视,特别是新时代下的文化改造对监狱提出挑战。从功利的角度讲,监狱、监狱民警,甚至包括罪犯,都会觉得开展(参与)文化改造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好”与“不好”一个样,何来谈动力。可见,动力的背后缺少较强的执行源。

(四)对文化改造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远远不够

傅部长指出,改造者与被改造者的矛盾是监狱改造工作的主要矛盾,而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改造者。罪犯改造工作能否成功,第一位的责任在于改造者自身。因此,对罪犯开展文化改造工作,改造者本身必须具备专业能力。而当前监狱民警队伍具备此方面能力极少,组织培养的也很少,更多的是“万金油型” ,进而影响文化改造工作的深入开展。

诚然,全国监狱(从外网上发布的信息来看)中确实有少数监狱,如山西太原第一监狱、河南洛阳监狱、山东临沂监狱和安徽合肥监狱,对文化改造工作进行了真正的探索。如安徽的合肥监狱提出的“三心”共筑打造特色改造文化,但整体工作还是呈现出上述问题。对此,我们认为,既然大家都认可文化改造的作用,监狱就非常有必要建立科学的文化改造工作评价体系,以有效破解监狱推进文化改造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文化改造的价值。

二、文化改造的上海监狱实践探索

“用文化改造罪犯不仅是刑罚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监狱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无疑也是监狱现代化的象征和标志。”[1] 文化改造作为改造战略,其时时处处存在于罪犯的改造生活中,因此对其进行评价显得格外重要。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和掌握文化改造在实践中的情况。上海监狱立足实际,主要从以下方面推进了文化改造建设。

(一)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品牌

“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价值导向,因此上海监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积极用好局统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罪犯教育读本》教材,采取视频教学、辅助教育和罪犯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入脑入心。同时,精选和播放爱国主义影视片,邀请专家、先进模范来监讲座或宣讲,组织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节目,深化拓展“爱的黄丝带”等社会帮教品牌,积极创建以罪犯新生、悔过、回归等为主题的改造工作品牌,以培养并重塑罪犯的正确价值观。

(二)深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3]因此,上海监狱把培育中华传统美德作为罪犯文化改造的重要内容。在实施普遍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主题教育和重大节假日,主动开展文化改造活动,如通过五一、国庆、元旦的升旗仪式,开展感恩教育,重点教育罪犯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同时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使罪犯懂义利、明是非、敬法度、尚道德、讲诚信的要求,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

(三)加强罪犯监禁文化建设

立足五大改造一体化推进的思路,上海各监狱按照“惩戒、规训、悔罪、向善”的要求,制作文化改造标识,设计创作统一的改造训词、誓词、歌曲、口号、标语等,修改《改造规》,同时不断优化文化改造环境,坚持将法治文化纳入监狱日常管理工作中,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予以展现,进而体现“五大改造”的基本要求,增强罪犯在刑意识。如近几年多个监狱以严管监区建设为牵引打造的“禁”字文化,在罪犯中形成知敬畏、不逾矩的改造价值观,促使罪犯养成自觉遵守行为规范,自律维护改造秩序的良好氛围。

(四)深挖艺术矫治品牌项目

优秀的艺术可以感染人和改造人。上海监狱充分发挥监狱艺术团队的影响力,利用艺术形式体现和传递“五认同”“五树立”;通过艺术矫治多种形式让罪犯接受文化熏陶,感受文化力量。不少监狱继续发挥传统工艺制作项目的矫正功能,积极引入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强对罪犯兴趣小组的专业指导和文化引领,丰富监区“一监一品”文化改造格局,形成艺术矫治品牌项目。如青浦监狱于20多年前引入玉雕工艺,成立罪犯矫治“清流玉雕工作室”,坚持“雕玉琢人”的艺术矫治理念改造罪犯,其80%以上的罪犯刑释后从事玉雕及相关行业,无一人重新犯罪,还产生了多名国家级、上海市级工艺大师。[4]

(五)扩大狱内大型文化活动影响力

文化活动能丰富罪犯改造生活,促进悔过自新,尤其是大型文化活动对罪犯影响更深。从时间的持续性、主题的贴切性、罪犯的参与性出发,多个监狱坚持重点探索“一节一会一展”活动模式,定期举办罪犯文化节、文艺汇演和优秀改造成果作品展,通过罪犯自编自创自导自演形式,激励罪犯加速改造;以形成定期艺术节、文化节、运动节等方式,将传统的大型狱内文化活动从局层面向监狱和监区延伸,成为各监狱自主开展的三年一轮次的带有鲜明主题的文化节(读书节)、艺术节和体育节,进一步扩大受众面,提高罪犯参与度。

从上可见,上海监狱在推进文化改造过程中,能秉持正确的文化改造理念,不断完善文化改造设施,持续丰富文化改造内容,大力抓实文化改造工作载体,努力将零散零碎的工作经验上升到文化秉性、文化特质、文化机理,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形成上海监狱文化改造工作品牌。但同时,监狱对文化改造工作的不自信、不自觉还是没有得到明显改变,没有充分发挥出运用文化改造工作来指导监狱工作、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作用,这与新时代要求不相符。

三、文化改造工作评价的框架设想

评价是改进和完善的实践基础,是有价值的建议,是适时高质量的对话,因此要学会辩证地认识和分析。按照常规的思路,相关部门对文化改造改造进行评价,主要就是对其包括的工作内容,根据比例进行打分。文化改造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制教育和监区文化活动这五方面,故监狱在这五方面的组织情况如何就是评价结果。的确,这种评价方式相对比较简单易行,也能够用量化的方式来得出监狱对文化改造工作是否达标。但问题是,评价的结果难以突出文化改造的特色、亮点,难以反映各方,尤其是罪犯对文化改造的真实认同。因此,课题组从评价学角度出发,结合监狱实际,提出了自身想法。

一般而言,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是由下列因素有机组成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手段、评价流程、评价结果的运用等方面。

(一)评价主体

科学评价应首先明确自己的价值和功能,根据不同的评价功能和服务对象确立相应的评价主体,以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格局,使科学评价逐渐走向社会化。我们认为,文化改造工作是五大改造工作之一,为方便操作评价,可把它作为一个项目来评价。因此,我们认为文化改造评价的主体宜三类,即:

1.自我评价。评价主体是评价活动关系中的行为者。罪犯是文化改造直接的对象,因此他们的感受是别人不能替代的,是评价效果的最大群体。同时,基层一线的民警,他们既是文化改造的实施者,也是文化改造的受益者群体。所以,这两个群体的反馈是最直接,也是最接地气的,前提是反馈信息必须真实客观。

2.上级评价。从业务角度看,上级开展的评价应该更具有权威性。这种评价方式既可以判断领导是否重视、信息是否真实、制度安排是否科学,也可以使顶层设计者及时了解、判断和掌握罪犯通过文化改造所发生的变化,从中可看出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3.第三方评价机构。为了使文化改造评价过程不受相关利益各方的影响,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应站在第三方的立场进行评价,即聘请相关专家和调研人员组成评价小组,按照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内容分项进行评价。评价人员在进行人员深度访谈、实地走访观察、问卷调研和查阅文件资料时都应持客观公正的第三方立场。

(二)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就是评价主体评价客体的尺度和根据。对监狱文化改造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价,首先必须有一个确切的衡量标准。同时,为保证评价客观反映实际和需求,评价资料尽量达到全面可靠,评价标准应保证最大限度的客观、公正和统一。除各监狱地域文化不同外,更重要的是既要对不同犯罪类型、不同刑期长短、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罪犯进行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文化改造,还有考虑绝大多数罪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客观现实,有区别、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实施文化改造。[5]换句话说,就是监狱有无通过分级、分层,逐步由低向更高的层级推进、以期实现文化改造罪犯的不同阶段和层级目标效果。鉴此,我们仅提出评价文化改造的指标和相应的标准,并形成文化改造评价内容——指标表(见表1)。

1.稳定性。文化的特性之一就是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推进文化改造应当考虑到监狱和个体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是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要改变这些稳固特征需要一个坚定不移的长期计划。同时,一个良好的文化一经形成,也将具有相当的持久特性,即内部形成了一个由上至下的对文化改造重要性的认同。基此,监狱提炼形成自身的文化改造理念,并得到了自觉有效贯彻执行。若一个监狱对自身的文化改造理念都不明确,则会影响罪犯改造质量。因此,稳定性指标可以用时间长短和是否持续来量化。

2.系统性。文化改造的系统性也就是整体性,即监狱开展文化改造工作是否围绕监狱实际进行了系统性的谋划,并形成符合监狱特色的工作方案,或短期、中期、长期的发展规划,而不是随意策划,最终都是零碎的结果。其中必须考虑到文化改造的核心唯一性、内容连贯性、时间规律性。换句话说,就是工作开展是严整有序、有规律的。因此,系统性指标可以用强调文化改造设计是否科学和完整,可以通过查阅方式来评估。

3.特色性。“当一个监狱通过文化建设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那么这所监狱也就成熟了。”[6]它是文化改造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受地域、押犯特点、监狱功能、历史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个监狱的文化改造建设必然会显现出与其他监狱不同的特点。换句话说,就是文化改造工作其方案或项目的设计、规划必须契合监狱的实际,特别是罪犯的类型。如上海市五角场监狱它主要关押临释罪犯,功能定位于出监监狱,其文化改造就是紧紧围绕“归”“善”“禁”而推进。因此,该指标可以用是否突出押犯类型(监狱功能)和地域特色来量化。

4.覆盖面。文化改造的定位是重塑罪犯价值观,使罪犯成为守法公民。实践中,文化改造的覆盖面可为罪犯提供参加项目或活动的选择机会,文化改造的辐射面越广,受益的对象就会越多。这就需要更多的文化改造项目及其多样化的载体。监狱是否根据规定的要求,立足自身实际,开发出多少符合不同类型罪犯群体的文化改造项目(由文化改造内容衍生出来),有哪些载体和形式,这就是覆盖面指标量化的角度。

5.参与面。文化的魅力在于传承传播、价值影响、参与分享。文化改造的吸引力决定论它的生命力,它的受众参与性说明了它的吸引力强弱。监狱“以文化人”的重要特点就是吸引罪犯主动参与,从文化内容的遴选、文化活动形式的采用,到文化载体的设计再到文化场所的建设,都鼓励罪犯积极参与。因此,参与的罪犯人数,参与的内容和形式,都可以作为具体量化指标来进行。

表1:文化改造工作评价内容——指标







稳定性

(20分)

时间长短(10分)






持续状态(10分)






系统性

(20分)

科学可行(10分)






完整连贯(10分)






特色性

(20分)

押犯类型(10分)






地域特色(10分)






覆盖面

(20分)

项目数量(10分)






项目载体(5分)






项目次数(5分)






参与面

(20分)

参与人数(10分)






参与内容(5分)






参与方式(5分)






备注:此表满分100分,每一个标准按照五级程度来打分。建议罪犯和监区民警(人数至少按照30%的随机抽取比例)共同来打分,分数按优秀(≥90分)、良好(80-89分)、合格(70-79分)、不合格(≤70分)。每类文化改造评价内容的权重不一,最后分数需要换算。

要强调的是,监狱在组织各方人员打分时,建议把文化改造工作评价内容——指标表设计成调查表,主要易于操作。

 

同时,文化改造是优秀的理念、传统、习惯、积淀的传承和发展过程,是监管改造、教育改造和劳动改造发挥作用的价值导向、思想自觉、行为习惯,是贯穿监狱工作的监管和改造之中。基此,对文化改造工作的效果评价,还应该有一份主观评价调查表(见表2),由7个项目组成,建议由监区民警(同上)来回答。统计分数结果再分为三个等级:明显(7-14分之间),一般(1-6分),不明显(0分及以下)。两表的结果可以相互印证,最终形成一所监狱的罪犯文化改造总评分。

表2:文化改造工作效果主观评价

题  项

很明显

非常明显

一般

非常不明显

很不明显

1.价值观变化

2

1

0

-1

-2

2.孝悌新、感恩心和责任心增强

2

1

0

-1

-2

3.认罪悔罪意识是否增强

2

1

0

-1

-2

4.改造心态变化

2

1

0

-1

-2

5.行为方式变化

2

1

0

-1

-2

6.改造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充实

2

1

0

-1

-2

7.监管安全稳定水平提高

2

1

0

-1

-2

 

(三)评价方法

在“全国监狱文化建设先进经验重点推荐单位”复评中,中国监狱协会组织专家采取到推荐单位实地听汇报、看形态、评意见的“一听二看三评”形式,进一步评估监狱是否真正通过文化吸引人、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矫正人、塑造人。鉴此,对文化改造进行评价,建议可采取观察法、谈话法、产品分析法、问卷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从上述五个指标对文化改造工作评价的过程中,借鉴周勇先生提出的我国监狱教育改造工作中的矫正方法和措施缺乏严格的实证研究的验证这一观点,建议按照目前较常用的五级证据分级评价体系[7],对文化改造的评价维度进行验证。不过,一旦评估组真的采用这样方法,其工作量会随着大幅度增加。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3:五级证据分级评价体系

级  别

内   容

Ⅰ级

最高

建立在全部随机对照研究上的系统评价/元分析结果

Ⅱ级

单个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

Ⅲ级

非随机的对照研究结果

Ⅳ级

无对照研究或观察性研究结果

Ⅴ级

最低

专家意见、个案报告

 

四、结语

恩格斯说:“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8] 文化改造是一项基础性、前瞻性、全方位和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要形成一个科学可行的工作评价体系不是短时间内能真正解决的。本文只是揭开了其冰山一角,还有很多空间值得更多的人去深入探索。

 

 

注释:

监禁文化是上海监狱管理局于2012年提出,并将其理念付诸于实践的一种文化。监禁文化主要是指在特定改造环境下,能引发罪犯思想观念、心理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惩戒、约束、规训、警示的特征,要求具备“庄重威严的环境、严肃规范的秩序、积极向上的活动和悔悟向善的启迪”四大要素。

  被界定为品牌项目的标准有:时间至少持续2年及以上,没有暂停过;参加对象人数有一定的规模;项目有一定的难度和艺术价值;项目对罪犯的改造已有一定的效果;罪犯劳动基本以参加项目为主。

  被界定为狱内大型文化的标准有:活动主题保持不变,持续时间至少2年及以上;每年至少举行1次;参加对象覆盖全体罪犯(特殊除外);狱内罪犯对活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于爱荣等.矫正技术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30.

[2] 陈晏清.重建新世纪的价值观[J].天津社会科学,2001(1).

[3] 季冬晓.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09日08版.

[4]绝招改造暴力犯罪,把犯人培养成玉雕大师……揭秘上海监狱系统首次评出十佳团队绝活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57701 2017-06-28上观新闻.

[5] 余智明.进一步推进监狱文化改造的初步思考[J].中国司法,2018(11).

[6] 陈士涵.监狱文化建设与罪犯改造[J].社会科学,1991(4).

[7] 高贞,周勇,高文.监狱工作科学化的实践与探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8.

[8] 陈士涵.监狱文化建设与罪犯改造[J].社会科学,1991(4).

 

 

 

 

上海市监狱管理局课题组

组长:戴卫东

组员:钟海嫣  杨豫宁  余飞

执笔人: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