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治报》:油盐不进的“滚刀肉”变了

2022-09-28 04:07

字体:

打印

收藏

分享到:

  □法治报记者  徐荔

  “人生如画,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言行在人生画卷上肆意挥洒,但是并非每份画卷都是美好的。对于张峰(化名)来说,人到中年,锒铛入狱,犹如一滩浓墨,把原本堪称绚丽的画卷污染得不堪入目。”上海市周浦监狱民警于汇回忆,第一次面对张峰,看着他笑眯眯的神情和微胖的身形,很难把“滚刀肉”这个诨号和他挂钩起来。但看看长长的违纪记录,再听听关于张峰的那些“光荣事迹”,又会产生另一个疑问——他怎么会这样?

  顺风顺水,福祸相依

  张峰是2016年到周浦监狱服刑的,当时的他五十出头。回首过去的五十年人生,张峰可谓顺风顺水。少年得志,一路顺遂,一直是街坊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在家人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在国企干过,也在行政单位工作过,宦海浮沉。有更大企图心的张峰后来又“下海”,成为了某公司的法人代表。交友广泛,纸醉金迷,为旁人羡慕。

  在冰冷的手铐锁住张峰的双手之前,他的人生可谓志得意满。

  然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分析张峰的犯罪源头时,民警发现,张峰正是在身边人的吹捧和不断膨胀的企图心中,被推挤着一步一步走向了深渊。张峰自以为能摆平一切的操作实际却是游走在法律的边缘,一笔笔有着猫腻的资金入账,没有美化张峰的人生画卷,而是注定要让他为此付出惨痛代价。那不断累积的所谓“财富”带给他的只是越来越高的刑期。

  最终,随着审判之锤落下,张峰的辉煌人生止步于“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屡教不改,消极对抗

  在服刑人员群体中,有心态平稳改造积极的服刑人员,自然也有态度恶劣消极改造的。对于这两类服刑人员,民警都有与之匹配的教育引导方式。但是张峰一直是一个“异类”,对于警官的教育,他是态度最好的,也是态度最恶劣的。

  所谓“态度最好”,是他的认错态度好,甚至不少教育过他的民警都觉得“这人不用教育了,他都自己认识到了。”社会经验丰富的张峰每次接受民警教育的时候态度之诚恳,几乎无懈可击。

  所谓“态度最恶劣”,则是同样的错误,他一犯再犯,屡教不改。张峰服刑初期,只要是他所在的监组,隔三差五就会有争执,理由千奇百怪,唯一不变的是张峰总在其中。和张峰一同待过的服刑人员都觉得他自视甚高,不愿意搭理任何人,说话尖酸刻薄,总是挑别人的痛处“踩”,火上浇油,似乎看到别人因此气愤、动怒,他就很“高兴”,而当冲突发生,张峰则又轻飘飘地表示自己没做什么过分的事,是对方沉不住气……长长的扣分单和一叠厚厚的检讨,只能证明教育的过往,却不能证明教育的成功。以至于张峰服刑时间不长,监组调动却是最多的,原因很简单,他在哪里,哪里就矛盾不断。

  监狱是改造服刑人员的场所,可谓有教无类。张峰再“特别”,监狱也要“因材施教”。

  全面了解,分析研判

  “教育服刑人员,要从了解服刑人员开始。不仅要了解服刑人员的现在,更要了解服刑人员的过去。除了了解服刑人员本人,还要了解他周围的人。”张峰当时的主管民警于汇说,张峰一直以来家境相对优越,从未有过大的挫折,如今巨大的身份变化、环境落差让他在心理上无法适应,一方面用傲慢的外壳做自我保护,另一方面则又处于焦虑不安的矛盾情绪中。

  那么,张峰的突破点到底在哪里?他过去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完美吗?经过分析研判,民警发现了线索。

  张峰离过婚,两次婚姻各有一个子女。从张峰的往来信件和电话、接见等情况,民警发现了第一个突破点。

  张峰的现任妻子对他有很多不满,尤其是张峰在处理前任妻子和孩子的事情上,现任妻子总觉得张峰太过偏心。以前在张峰的安抚下,妻子按下不发。可随着张峰的锒铛入狱,他们的感情能否继续?张峰对此十分上心,但在言语上却依旧不饶人,接见或是电话时,张峰还是用习惯的“指挥式”语气和妻子沟通,这种态度伤害了妻子,双方关系越来越僵。连带着还有更关键的罚金及追缴款问题,要独自一人承担家庭经济重担、照顾孩子老人的妻子到底还有没有能力、愿不愿意为张峰缴纳罚金?张峰没什么信心。

  同时,张峰人到中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前列腺也出了问题。对于就诊看病,他担心别人笑话,一直半遮半掩,治疗效果自然不很理想。身处铁窗之内、高墙之下,心情难免抑郁,这份抑郁又加重了张峰对于自身病情的感受。失眠成为了他夜晚的常态。

  “其实我的那种不抗拒、不合作的态度是一种下意识的自我保护,从我被抓以后一直处于焦虑之中。”后来张峰在回忆之前的改造生活时这样说。

  通过对于张峰的改造现状和社会关系的分析,民警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张峰的异常表现源自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而这焦虑来自家庭、健康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预期。

  对症下药,双管齐下

  “对服刑人员进行教育,首先要建立一种信任,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工作才是有效的。”民警对张峰的教育改造是从带他积极就诊开始的。

  “警官能主动查阅我的病历卡,带我多次去医务所和总医院就诊看病,我一开始是很意外的。”张峰回忆起那一时期的改造很有感触。随着他病情的好转,这种“意外”变成了感激,信任也由此慢慢产生。张峰开始主动找主管民警聊天,有时候只言片语,有时候能多聊一些。从张峰的这些表现来看,他的精神压力明显小了很多。随之而来的是张峰与其他服刑人员产生冲突的次数也少了,其他服刑人员对他的排斥也有所减少。

  疾病问题有所缓解的同时,民警也在帮张峰缓解家庭带来的压力。

  交流是解决误解的最好手段。为了了解张峰的家庭情况,民警特意和张峰的妻子做了深入沟通,包括对张峰的态度,以及缴纳罚金等实际问题。而面对真诚的民警,张峰的妻子也说了心里话,她对张峰还是有感情的,虽然埋怨张峰做事不考虑后果,害了家人,尤其是影响了孩子的未来,将烂摊子扔给她还没一句好话,可她没有打算扔下张峰不管。嘴上不愿和张峰多说的妻子默默地承担起一切,不但将孩子和年事已高身体不好的婆婆照顾好,还积极在张峰公司资金全都被查封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地为他缴纳罚金和追缴款,甚至不惜卖掉家里的房产。

  “你的妻子其实很坚强,你不应该再用这样的态度对她,甚至怀疑她……”当民警将这一切告诉张峰的时候,他很愧疚,同时始终萦绕在心头的乌云也一点点消散,“我爱人做了她能做的,我也不能让她失望,只有早点出去,才能尽到我的责任。”

  “思想上改变了,‘滚刀肉’自然而然就不见了。改造服刑人员,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思想上的根源。”对于张峰的转变,于汇这样总结。

  发挥特长,重塑新生

  当张峰不再像“滚刀肉”那般油盐不进,他显露出了一个普通人的需求,比如渴望和他人正常沟通,比如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得别人的认可。在一次个别谈话中,张峰主动向民警表示,自己有绘画的特长,想为监区做些贡献。

  周浦监狱五监区一直有着艺术矫治的传统,民警没有打击张峰的积极性,本着鼓励的态度给了他一次参与监区黑板报创作的机会,结果张峰的绘画技能让大家“惊艳”。

  2020年底,周浦监狱五监区以《百年百画赞党颂》为主题,开展大型群体艺术矫治活动。希望通过绘画活动有所创作、有所收获,同时起到平复服刑人员情绪,陶冶服刑人员情操,引导服刑人员正确表达自身情绪的作用。张峰也参与其中,看着民警为他们提供的绘画材料和创作环境,张峰很有感触,他越发认真地投入其中。

  “我之前在监区挺‘有名’的,我想通过‘百年百画’的绘制为大家做点事,也让别人看到了我的用处,重新审视我、接受我。”参与绘制的张峰这样对民警说,当时的他还有点羞赧。

  随着作品的展示,以及为人处世方式的变化,张峰的服刑状态日益改善。加之在民警的帮助下,他和妻子的沟通变得顺畅,张峰对早日回归社会的渴望越发强烈。最终,他也实现了自己对妻子的承诺,获得减刑奖励,提前回到了家人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