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治报》:在漫长刑期中寻找“希望”

2024-01-22 05:27

字体:

打印

收藏

分享到:

  □记者  徐荔

  “把犯了罪的人关进监狱,让他们受惩罚、吃苦头。”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但对监狱民警来说,对罪犯并不是“一关了之”,而是要教育矫正,让他们成为合格守法的公民。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并不容易,尤其是那些没有期盼、没有念想,毫无改变自我的内驱动力,还对判决心存不满的服刑人员。

  “不要老想着释放那天,牢底坐穿是肯定的。”因为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关押在上海市宝山监狱的阿林(化名)对未来几乎是绝望的。阿林想要活下去,想要重获自由,可又觉得希望渺茫……于是,在服刑之初,监狱民警看到的是一个焦虑、暴躁又迷茫的阿林,对他的改造之旅也由此开始。

  查获毒品6斤被判死缓

  “我已经是死缓了,你们还能把我怎么样?”2016年初,当时三十出头的阿林刚到宝山监狱服刑,监狱民警鲍光月对他印象深刻,“整个人情绪起伏很大,监狱民警只是对他开展正常的个别谈话教育,他就会顶嘴,认为民警在针对他。”

  而对其他服刑人员,阿林则相当争强好胜,看不上其他服刑人员,放言“我都差点判死刑了,还怕你们?”认为自己曾闯过江湖,经历丰富,其他人在自己面前都是小巫见大巫。

  可在监狱民警看来,阿林并不似外面看着的那么强悍,他的内心因为刑期、因为人际关系、因为对判决的不解而焦虑、苦恼、迷茫。

  最让阿林“痛苦”的就是他的刑期。阿林是因为涉毒品犯罪被抓获的,为何会走上这条路还要从他的童年说起。

  阿林出生在西南地区的一个农村家庭,作为家中老幺,自出生就被父母宠爱。尤其是父亲,对阿林的喜爱到了宠溺的程度。在溺爱的环境中,阿林越来越任性,愿望得不到满足便会无理取闹。这样的阿林对学习也没有兴趣,到了初中,成绩一塌糊涂,还经常逃学。

  父亲虽然宠爱阿林,但仍希望他能好好读书,对他寄予厚望,但阿林的表现显然是让父亲失望的。父亲教育阿林的方式简单粗暴——不听话就打、成绩不好就打,阿林从百般宠爱到隔三差五挨打,巨大的落差让他无法接受,甚至觉得自己被家人抛弃了。

  青春期的男孩本就叛逆,觉得在家受到伤害,过得不开心,那就到外面寻求安慰。

  十几岁的阿林开始了“混社会”的生活,和“兄弟”一起打打架、斗斗狠的日子里,阿林觉得很自由。后来,有兄弟和他谈起了“发财梦”,说要到上海这个大城市“发财”。阿林也不管自己年龄尚小,更没想过靠什么“发财”,仅凭着兄弟画的饼,就跟着一起来到了上海。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到上海以后,阿林发现自己根本干不了什么正经的工作,没有收入,没有住处,温饱都成问题,更别提“发财”了。他和兄弟们只能流浪,靠盗窃为生。

  因为盗窃,阿林被判过一次刑,可是2012年刑满释放后,他没有吸取教训,而是继续当“无业游民”,到处寻找“发财”的机会。

  2014年,阿林认识了一个“大哥”。“大哥”对阿林不错,很讲义气,阿林也相信跟着“大哥”能发财。于是,当“大哥”告诉阿林有“活”要派给他的时候,他爽快地接下了。这个“活”就是贩运毒品。

  阿林的毒品运到半道就被警方查获了,当场从他和同伙处查出若干包白色晶体,经检测主要成分为甲基苯丙胺,也就是冰毒,净重3000余克。因此,阿林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刑期太长就“破罐子破摔”

  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一)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

  阿林涉案毒品数量之大让人咋舌,尽管有明确法律规定,可在他自己看来却“罪不至死”,“因为没有卖出去,没有影响到其他人。”

  对于“认罪不认罚”的阿林,民警开始了普法工作。除了民警在日常开展普法教育、个别教育,律师、法官进监狱开展普法教育时,民警也会请他们就阿林的案件进行分析,告诉他法律相关规定,以及他的累犯情节也会影响量刑等。

  “熬过”两年缓刑期,减为无期徒刑后,民警发现阿林的态度变了,不再执着于判决是否合理,而是以破罐子破摔的态度面对刑期,“刑期太长,不能活着出去”成了他最难过的一道“坎”。

  鲍光月告诉记者,要改变阿林,就要“对症下药”,而阿林的情况有些复杂。除了对是否还有可能走出监狱的焦虑,因为长期的不良环境,阿林性格粗暴,行事霸道,生活习惯不好,和其他服刑人员总是矛盾重重;阿林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当其他服刑人员看书或习字的时候,他要么静坐发呆,要么没话找话地吹嘘自己以前的“辉煌事迹”;过去不爱学习、无视纪律规范的阿林服刑后的监规纪律意识也不强,写周记、思想汇报时态度比较敷衍。

  针对阿林的种种问题,监狱民警经过“会诊”,决定给他“组合用药”。

  “药方”一:调整心态,放下思想包袱。对阿林的教育矫治,民警认为着重点在于消除他对漫长刑期的绝望感,因此通过组织阿林参加一系列有关生命教育的活动,让他“在希望中改造,在改造中看到希望”。同时,定期带阿林进行心理咨询,舒缓焦虑的情绪,培养积极的生活理念。此外,对于阿林对身体健康的担忧,民警则鼓励他以正确的方式锻炼身体,与其担心身体不好而“挺”不到刑满释放那天,不如行动起来,积极健康地生活。

  “药方”二:改掉陋习,累积改造信心。长期的“混混”生活已经让阿林习惯了满口脏话、随心所欲。而如今环境变了,过去的不良习惯都要改正,为此,民警帮阿林制定改造规划,从待人接物、礼貌礼节、人际相处、个人卫生、文明用语等细微处做起,并引导阿林每天寝前想一想“这一天自己有哪些进步?有哪些值得开心的事?有哪些人帮助了自己?”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帮阿林树立改造信心,学会反思与感恩。

  “药方”三:培养爱好,重塑精神寄托。综合考虑阿林的文化程度、特长、性格、本人意愿等因素,民警推荐阿林选择学下象棋等活动作为兴趣爱好,不仅请其他有象棋特长的服刑人员教阿林,还在阿林“学有所成”后鼓励他在监区、监狱相关活动中进行展示。

  漫长刑期中有了“盼头”

  民警对阿林“治疗”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持续的,阿林也有过抗拒和反复,但当他一次次接受民警的教育,一次次听到其他情况类似的服刑人员“以身说法”,一次次在会见中听家人苦口婆心地劝他“听警官的话”,阿林也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错得离谱。尤其是当民警向阿林谈及他的孩子。

  阿林有两个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因为童年的经历,阿林也不知如何做个好父亲,他曾告诉民警:“儿孙自有儿孙福。”

  但是,当阿林得知妻子为赚钱养家外出务工,两个孩子跟着老人生活后,他开始担心,孩子会不会因为经济条件有限而辍学?会不会和自己一样走上岔路毁了一生?

  阿林对孩子的挂念让民警看到了教育矫正阿林的更多可能。于是,民警一边帮阿林的孩子申请助学基金,让两个孩子能继续顺利念书,一边鼓励阿林即使身在大墙里也可力所能及地尽到父亲的责任。

  经过几年的“治疗”,改变终于一点点在阿林身上出现。

  起初,阿林只是在和其他服刑人员的相处中不再是那么脏话连篇、自以为是;渐渐地,他开始注意个人卫生,还主动参与卫生清洁工作;再后来,当其他服刑人员发生矛盾时,阿林会主动阻止,告诉他们“做得不对”,从一个曾经的秩序破坏者变成了秩序维护者。每一个细微的改变,民警都会及时予以肯定。

  阿林曾经写不了两三句的周记、思想汇报也变得长了些,会反思“造成如今的结果,都因为想发财。有一次‘发财梦’,就有一次错。”“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自己造成的法律后果只能自己承担。”当民警开展个别教育的时候,他也不再犟嘴,而是做出反省:“那些毒品如果交易成功,就会毒害无数人、祸害无数家庭。”

  2019年,阿林还配合警方办案,检举揭发他人的犯罪线索。

  后来,认罪悔罪的阿林在得到劳动奖励后,主动申请把一部分钱用来缴纳罚金,再寄一部分钱回家,给孩子读书,减轻家人的经济压力。

  在希望中改造,在改造中看到希望。阿林的刑期依旧漫长,但他有了“盼头”。民警对他的教育矫正还在继续,并将不断调节,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