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官事例

上海市监狱管理局

警官事例

追记上海市五角场监狱民警朱惠国

2015-10-28 04:00:00       

2015年10月26日法制网-法制日报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法制网记者 余东明 孟伟阳

朱惠国同志生前是上海市五角场监狱监审室副主任兼警务督察分队队长。今年1月12日下午,他在监狱狱情分析会上通报警务督察工作后,突发脑干出血,经抢救无效,于当晚22时37分不幸病逝,终年46岁。

今年8月,司法部决定追授朱惠国同志全国司法行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号召全国司法行政干警特别是监狱人民警察向朱惠国同志学习。

上海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郑善和表示,学习弘扬朱惠国同志先进事迹,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推动上海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切实从严管理教育,更好地建设上海司法行政过硬队伍的迫切要求;也是着力推进文化建设,更好地践行“崇法、秉正、鼎新、善治”的上海司法行政文化精神的现实要求。

一线摸爬滚打铸就多面手

长久以来,监狱警察这一职业,社会关注度不高,容易被人忽视。一道大墙,为人民群众筑牢了安全屏障,置身墙内的民警却必须终日面对封闭与枯燥,随时直面高压和危险。

但朱惠国却掂量出这份职业所承担的法治之重,他曾经说过:“干我们监狱警察的,有信仰,才能不患得失;站得稳立场,才能扛住压力,把工作干好。”

1989年7月,从上海市劳改工作警察学校毕业后,朱惠国来到上海市五角场监狱参加工作。从警26年来,他长期扎根监管改造第一线,从见习警员到带组民警,从分监区中队长、指导员到警长、督察分队队长。

从上世纪80年代末监狱粗放式管理起步,到近年来上海监狱全面打造现代警务机制,朱惠国在日复一日的“开封、收封、带队、包组”中,磨练着执法功底,逐渐成长为监管改造工作的“行家里手”。

在监区负责劳动改造工作,他刻苦学习劳动技术,技术水平甚至与厂方技术员不相上下,使他对罪犯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劳动改造成果科学评估愈加得心应手;在管教工作中,他坚持钻研管教业务,跟进学习监管改造法律法规,在各类管教业务培训及岗位练兵活动中,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从事督察工作后,需要学习的业务知识范围更广,要求更高,朱惠国常对督察队的战友们说,依法督察是根本要求,熟悉法规制度是看家本领,如果连我们自己都搞不懂,怎么去发现和指出别人的问题?为此,他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大量法规资料,抓紧自学,几个月下来,熟练掌握了上级和监狱各项制度规定100余项,成了监狱有名的“活字典”。 他还注重对执法工作实践进行理性分析,撰写了《警务督察方式方法的探索与思考》等多篇有深度的调研文章。

改造罪犯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经过长期相处,同事们都认识到,朱惠国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在长期改造一线工作中,他积极探索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和手段,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教办法。

每当遇到问题犯,他不简单处理,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帮助他们解开心结。罪犯金某是一名累惯犯,内心不服判决,偏执地认为到新疆服刑能有宽松的减刑机会,强烈要求遣送,改造中情绪波动大。朱惠国明之以法,反复为金某解读刑事司法政策;晓以利害,让金犯从自身严重高血压的病况考虑,身体为重、平安是福,最终促其打消了遣送念头,安心改造。

得知朱惠国去世,金某这个数进宫的“老官司”含泪说,“朱警官平时教育我们时,话总能说到心坎里,处理问题一碗水端平,大家都服他,没想到,这么好的警官,就这么走了……”

20余年来,数不清的刑释人员由他亲手送出监狱大门,浪子回头,重新回归。

不仅善于思考,朱惠国在执法中还注重宽严相济,既坚持对罪犯严格规范管理,又依法保障罪犯合法权利。

有一次,朱惠国在和犯人谈话时,敏锐捕捉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线索,研判有人在搞“地下航线”,传送违禁品。经留意布控,朱惠国觉察到厂方运货的司机神情有些异常,一面机智地用语言试探敲打,同时对货车和人员进行彻底搜查,终于在货箱隐蔽处抄出欲带入监区的违禁品,及时斩除了一起监管安全隐患。

2014年农历年初六晚,罪犯谢某突发脑溢血被送往医院抢救,处于病危状态。作为监狱总值班的朱惠国,主动联系谢某家属来医院,对方却因为怕承担费用,不愿意配合,并说,“他长期吸毒,家里的钱都被他折腾光了,现在他病危,治疗是你们监狱的事,与我们无关……”朱惠国从亲情关怀的角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解释政策,最终做通了罪犯家属的工作。

督察岗位:“啄木鸟”式的“警中警”

“人人怕他,却无人恨他。”这是五角场监狱的同事在微信朋友圈里给朱惠国的吊唁。

督察分队队长是朱惠国生前的最后一个岗位。监狱督察工作要求督察队员查摆问题不留情面、督促整改一抓到底。朱惠国担任警务督察分队队长以来,铁面无私,丁是丁卯是卯,有效提升了监狱警务执法工作质量。

记者了解到,督察工作涉及面广,一些问题往往是“常见病”“多发病”,容易反复。比如,单警装备佩戴不规范就是督察中的一个“顽疾”,有的民警不按规定佩戴,有的佩戴不规范,且屡禁不止。

对此,朱惠国从思想认识入手,教育民警,单警装备在执法过程中对罪犯是一种震慑,对民警是一种保护,是规范执法、安全执法的保障;在督察中,他及时把那些不规范的现象拍摄下来,进行网上通报;同时联合监狱相关职能科室,开展单警装备使用与维护专题培训、抓好佩戴使用考核公示。经过反复抓、抓反复,民警单警装备自觉佩戴、规范使用、主动维护的意识得到切实提高。

类似这种“啃硬骨头”的情况,在朱惠国督察工作中还有很多。

“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活动期间,监狱各党支部纷纷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听取党员对监区班子意见。有一次,“四平八稳”的会议氛围被朱惠国打破,“监区班子总体还不错,但还有很多地方要改进,比如,谈成绩多,谈问题少,谈也谈不具体、谈不深刻;考勤有时紧有时松,克服不了人情观念……”毫不避讳的发言在监狱领导面前很是扬了监区的“家丑”,从此他在同事中有了“一根筋”的外号。

正因为如此,监狱党委对朱惠国寄予厚望,在警务督察工作岗位上,他对各种问题隐患毫不留情、一抓到底,成为一名优秀的“警中警”。

上海市五角场监狱党委书记、政委胡国忠表示,督察工作严在平时,贵在临战,惠及长远,能有效避免执法漏洞,促进民警严格履职,说到底是对民警的最大呵护,对监狱法治的最大呵护。督察工作就像“啄木鸟”,啄木的过程虽然令人生畏,但去除的是“虫害”,呵护的是“树木”的生机。

为了帮助监区更好地改进和规范执法工作,朱惠国每次督察他都随身带着摄像机,对不符合规章的行为随时记录,对问题进行汇总梳理,及时向监区下发工作提示,要求大家对照检查、举一反三、限期整改。

胡国忠告诉记者,检查工作时,朱惠国把“坚持原则”摆在第一位,即使是私交较好的老乡、老同学,他也毫不手软、不留情面。有一次,他在督察工作中扣了老同学的分,抱怨的电话甚至打到了家里。对于这些,朱惠国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干工作嘛,难免得罪人,时间久了,同事们自然都理解了。

半个家在五角场、半个家在崇明

“他用生命完成了最后的发言,虽是绝唱,却精彩异常。”有一名同事这样悼念他。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去世那天,他朱惠国原本早已预约了专家,请好了假,带眼部受伤的儿子去医院就诊。当得知当天有会议安排时,他对儿子说:“单位有事,我怎么能不去!”不得已,妻子请假从崇明赶来,陪儿子去了医院。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当他在会场上作了人生最后一次发言之后,却倒在了自己热爱的岗位上。

朱惠国所在的五角场监狱在城里,而妻子施振英却在老家崇明工作,难以调动进城。为了工作,夫妻俩商量着“一家两制”,儿子跟着朱惠国生活,父母和老家的事情交给妻子照料。小家庭就此一分为二,隔江相望,半个在五角场,半个在崇明。为了让朱惠国安心工作,体弱多病的妻子揽下了家中的大活小活,挑起了赡养朱惠国年迈父母的重担,周末两地奔波,成为“周末夫妻”。

在施振英眼里,朱惠国虽然没有显赫的官位,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在她心中,他是父母的好儿子、儿子的好爸爸、她的好丈夫,更是一个好警察,他努力承担起了每一个角色。

2007年开始,朱惠国的血糖越来越高,只得注射胰岛素,每天往自己的肚皮上扎针。

“我担心他的身体,有时提出让他请假休息两天,他总是板起脸说,没有工作哪有家,人到中年,谁没有小毛小病的?”施振英告诉记者,朱惠国性格开朗,热情好客,做事利索,非常较真。正是这种真性情,才让惠国对周围亲人、朋友有一颗火热的心,才让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保持着火一样的热情。

微信朋友圈里,有人这样评价朱惠国:“总也抹不去,他较真的模样;总也忘不了,他严苛的神情!朱惠国同志走了,但他燃烧一生所散发出的光和热却让我们那么留恋。他用一生历练守夜人的酸甜苦辣,付出满腔热忱,谱写忠诚本色,又让我们那么鼓舞。”

上海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郑善和表示,当前司法行政工作正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改革攻坚期和职能拓展期。攻坚克难、转型升级、干事创业,需要一批又一批像朱惠国同志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法制网上海10月26日电)

相关下载: